京郊大学生难弃“农转非”
拒绝“农转非”一度成为京郊大学生中的“新思潮” 但因担心求职、考公务员会遇阻———
本报讯 京郊大学生拒绝“农转非”的“新思潮”还是没有在传统的就业观念面前取得突破。本报7月2日、7月22日曾报道的6名京郊准大学生已经开始了大学生活,令记者意外的是,当初设想放弃“农转非”的他们如今却态度大变,6人中5人已打算将户口从农村转到城市,只有1人坚持放弃“农转非”。
由于近年来京郊土地不断升值,城乡差距逐步缩小,农村在养老、看病、助学等方面的福利比过去有了很大提升,拒绝“农转非”一度成为京郊大学生中的“新思潮”。怀柔一中毕业生小刘同学曾明确表示“不会把户口从村里转走”,然而昨天,记者联系到小刘同学时,他告诉记者其户口已经从村里转到学校。小刘的同学小曹、小王和小彭当初也曾是拒绝“农转非”的支持者,如今3人都改变了想法,还是选择“农转非”的老路。昌平区流村镇的小米同学目前暂时把户口放在村里,不久前他领取了“农转非”的申请表,打算把户口迁出来。
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京郊大学生难以放弃“农转非”?记者总结了3点理由:父母的意见、学校的建议和就业的需要。而始终坚持把户口留在农村的只有小牛同学,他的理由很简单,大学毕业后回到农村发展。
京郊大学生保留农民身份,曾被认为是一种“新思潮”,但是通过记者调查发现,一些原本打算放弃“农转非”的农村学生,因为担心未来在求职、报考公务员时遇到阻碍而改变想法,坚持者寥寥无几,“农转非”仍然是农村大学生的首选。记者从京郊大学生比较集中的北京工业大学、北京建工学院、北京物资学院、北京农学院等市属高校了解到,近年来,大一新生自动放弃“农转非”的案例每年都有,但在原籍农村的大学生群体中,仍属极个别情况。而来自清华、[被过滤]等重点高校的反馈情况也显示,目前尚未有农村学生放弃“农转非”的情况发生。
一位高校就业办的老师在解释农村大学生为何热衷“农转非”时表示,没有“农转非”的大学生,其身份仍是农民,毕业时学校无法为其开出“报到证”(2000年以前称“派遣证”)。作为计划经济**的产物,报到证与“干部身份”是紧密相关的,毕业生凭报到证到单位报到,加上两证(毕业证、学位证),才能获得干部身份,获得与之配套的福利待遇和在人才市场流动的资格。为此,一些高校每年在新生入校后,会专门针对农村学生进行相关政策提醒。
京郊大学生难弃“农转非”
TAG:
大学生户口迁移,毕业生户口迁移